所在位置: 首页 > 非遗数据库 > 非遗传承

传承文化:黄梅戏中“龙腔”“怀腔”如何在戏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2-10-19 17:05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编辑:望江县黄梅戏剧团  浏览次数:    [ ]
传统戏曲 , 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表演形式多样,无论哪一种“唱念做打”,都是建立在音乐基础之上的,如今,將戏曲做一番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事。“龙腔”是经典戏曲唱腔中的代表作之一,旋律中低沉委婉,凸显望江方言,情痛意切的运腔韵味贯穿全剧,起到了情感的神韵作用。“龙腔”是龙甲炳和龙昆玉等老一辈艺人共同创作,新一代的艺人演绎得以传承,弘扬至今,在
  

  传统戏曲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表演形式多样,无论哪一种“唱念做打”,都是建立在音乐基础之上的,如今,將戏曲做一番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事。“龙腔”是经典戏曲唱腔中的代表作之一,旋律中低沉委婉,凸显望江方言,情痛意切的运腔韵味贯穿全剧,起到了情感的神韵作用。“龙腔”是龙甲炳和龙昆玉等老一辈艺人共同创作,新一代的艺人演绎得以传承,弘扬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龙腔”也被时白林等几代音乐家收录,成为黄梅戏精典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已列入安庆市级“非遗”名录。“怀腔”的形成是以怀宁县石牌皖河两岸为中心,大约在元明时期由当时田间地头民歌小调以及各种花腔小调演变而来,被人们称之为正宗的黄梅戏唱腔。其传承对中国民间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2018年1月,安徽省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怀宁县的“怀腔”项目成功入选。


  目前,望江县县剧团建团60余年,成立黄梅戏院团有21家,民间班社20多家。近几年该县根据历史人物沈镐为官正道,廉洁自律为题材创作了大型清装剧《雷池清波》及黄梅戏遗产抢救工程剧目《相知吟》,扶贫攻坚期间以扶贫题材创作了《卧牛村的女人们》、《请所长》、《和谐路上》、《菜场趣事》、《邻里之间》现代黄梅小戏。其中《描药方》作为“龙腔”代表作之一,是老艺人龙甲丙口传身教的经典折子戏,荣获“优秀传承奖”,已成为望江县黄梅戏一张亮丽的名片。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奇葆在安庆视察工作时观看了“龙腔”《描药方》后称赞 “这才是地道的黄梅戏”。


传承文化:黄梅戏中“龙腔”“怀腔”如何在戏中的运用


  安徽安庆自明清至今,黄梅戏文化一直十分昌盛,尤其是清中期以后,国家承平日久,百姓安居乐业,戏曲演出市场十分火爆,几乎是村村唱大戏(乡民称徽调为大戏),乡乡有科班,培养了大批名伶和名剧。1790年乾隆皇帝八十寿辰,“四大徽班”进京献艺,一大批安庆籍名伶随“三庆班”进入北京,在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走红后,安庆的徽调名流,好佬受约请陆续离开安徽。据了解,安徽的演艺市场当时出现了无人无戏的局面,各县、乡的职业和半职业的徽调艺人,纷纷进入安庆,献演于城区舞台,县、乡的戏台、草台。面对巨大的农村演出市场,一些爱唱爱跳的农民、手工业者走上了乡村舞台,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草台艺人。


  1790年至1890年间,经众多的乡村班社和无数艺人的学习创造,早期的黄梅戏剧种雏形已逐渐形成,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的演唱风格已基本成型成熟,并开始涉猎正本大戏的演艺,随之创造出大戏必需的述事抒情类板腔体声腔。通过在安庆地区各县各乡的演出交流,在皖河重镇怀宁县石牌这个戏曲摇篮里,融会确认,统一和规范了这种声腔音乐的体系和名称,此时的黄梅戏已从为徽班凑场的“小戏”状态跨入可以独自组班的“怀腔”时代。

1.jpg

  在这个时间段里,“怀腔”班社优秀艺人不断涌现。黄梅戏开山鼻祖蔡仲贤是望江人,在建国初期的1952年,望江县人民委员会以师承蔡仲贤“长春班”的弟子胡卯林、龙昆玉为核心的戏班《合意堂》为基础,组建了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在先辈们的孕育、耕耘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一路唱响黄梅。蔡仲贤创立的“长春班”剧社是最早的“怀腔”演艺的班社之一,并在香茗山下创建了第一个“怀腔”科班,为“怀腔”体系培养了众多优秀的专门人才,韦春台、徐汉卿、胡普伢、金火福、杨润宝等早期各地戏班的“好佬”无一不是出自其门下。龙昆玉1918年投身“长春班”学艺,得益于众多名师的指点,当属蔡仲贤门下徒孙一辈。这种正统规范的学习和训练与龙昆玉多年积累的演唱技艺碰撞融合,迅速提高了他对剧本、人物、声腔造型等方面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他把望江方言中特有的语速、音节、重音等特质了无痕迹地揉合进唱段之中,使这种声腔条理清晰、节奏分明、抒情充分、委婉动人。经过无数次地演艺实践,不断地丰富堤高,渐渐悟出了一种富含望江方言音韵且极具传情达意的独特声腔“龙腔”。


  龙昆玉学艺和成名的时代,正是黄梅戏初创成型的时代,当时黄梅戏的艺术地位,艺人的社会身份认同都是较为低下的,正是一批批先辈前贤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渴求,对舞台上社会人性的自由表达而带来的自信与快乐,使他们不惧艰苦,义无反顾地投身于乡村草台,他们把握住了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机遇,创唱了流芳千古的新型曲种黄梅戏。龙先生曾说:“我唱戏不是哪个逼的,是自己情愿的。因为我喜欢黄梅戏,离不开她。过去受到打击,也有个灰心丧气的时候,但想起我每到一处有那么多男女老少看我演的戏,喜欢听我的唱,就把吃的苦、受的罪全忘了。” 龙昆玉这番话,体現他唱戏是为了追求快乐,是为了能在舞台上抒发自己的价值观,为观众去创作、去演出,他极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令人荡气回肠的“龙腔”艺术。


  至今,“龙腔”在众多传统和新创的黄梅戏剧目中广为运用,已成为黄梅戏声腔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精典之一。在传承文化遗产时,与观众零距离的交流互动,激发灵感,延伸思考,在纯粹音乐上的继承与运用独特“龙腔”。

2.jpg

  挖掘黄梅戏文化源头


  查找演员的师承关系,从严凤英往上追朔,严凤英的启蒙老师是严云高和其父亲严思明,严思明、严云高的师傅是胡普伢,胡普伢的师傅是蔡仲贤。蔡仲贤出身于望江梨园世家,初唱徽调(弹腔),后脱离徽调,草创“长春班”,初称“采茶戏”,继而改名“黄梅调”,并开办黄梅调科班,广收门徒。


  从剧团方面追朔,目前“无石不成班”的说法炒得十分火热,但缺乏实事依据,显得有些盛名之下其实难符。在研究团史时,发现黄梅戏起源的实事。解放前,所有黄梅戏班社大多都是松散和流动性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各地县级以上行政地区,才开始成立国有专业黄梅戏剧团。当时黄梅戏艺人紧缺,不少地方都到望江来收罗人才。据统计,由望江艺人帮助组建,或整个班子转为国有剧团的有十余个。其中岳西县(汪正奎、陈金凤、汪演文等),宿松县(檀幼伢、檀的莲、聂少华等),太湖县(由龙昆玉、龙甲丙、陈学良、吴杖铭等亲往授艺,吴杖铭留在该团),东至县(胡玉庭、檀凤瑞、檀学锋等整个班社转为国有),江西彭泽县(徐祖传、陈木生、周虎培、江秋华等),江西湖口县(陈道、韩家池等),江西都昌县(胡火焰、张其美、廖秀枝等整个班社转为国有),湖北龙感湖(檀风夫妇等)芜湖泾县(汤百银夫妇等)。當時望江县剧团由《合意堂》主要骨干龙昆玉、龙甲丙父子,陈学良等组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的被截拆(如东至、泾县等),岳西黄梅剧团改为岳西高腔剧团。

3.jpg

  “龙腔”和“怀腔”两大唱腔流派


  “龙腔”和“ 怀腔”是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唱腔流派,望江与怀宁是黄梅戏起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据望江老一辈艺人回忆,历史上习惯以武昌湖水系为界,分为“河北”、“河南”,河北以怀宁石牌为核心,包括望江境内的檀家三牌楼一带,称谓“河北路子”。河南以望江太慈、长岭为核心,包括皖、鄂、赣沿江一带,称谓“河南路子”,后简称为“北路”、“南路”。北路唱腔比较明快激昂,南路唱腔比较婉转轻柔,至于“怀腔”、“龙腔”之说乃后辈研究者总结命名。南路唱腔集大成者是龙昆玉、龙甲丙父子以及他们的师傅杨运保,师兄胡玉庭(又名胡卯林,戏迷们昵称卯林伢)等。故后人将南路唱腔称之为“龙腔”。无论是专业院团的正式演出,还是民营剧团的乡村舞台,无论是精心排演的大戏,还是折子戏,都能听见龙腔。龙腔发展至今,正是吸取了民众的智慧,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反映出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老百姓能听得懂、学得会,能参与其中,龙腔因而流传至今。 北路唱腔并无明确的集大成者,故称之为“怀腔”。“怀腔”与“龙腔”都是黄梅戏的“流”,而非“源”。戏曲 “龙腔”“ 怀腔”经典唱腔代表作之一,已列入安庆市级“非遗”名录,“龙腔”和“ 怀腔”弘扬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黄梅戏精典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称为正宗的黄梅戏唱腔。安庆有府调,怀宁有怀腔,太湖有弥腔,望江有龙腔,黄梅戏作曲家们应该潜心向传统的优秀黄梅戏唱腔学习,吸取精华,创造佳作,为老百姓服务,发展传承中国民间戏曲的文化。

4.jpg

  黄梅戏艺人的传承轨迹的追朔


  据相关资料分析,黄梅戏应萌发于皖、鄂、赣交接地区,成形于以望江、怀宁为核心的武昌湖流域。戏曲的名称与一个地域的名称相同。至于“大水冲来”之说更是违背自然规律,在同马大堤未建之前,长江沿岸水患频发,尤其下游为甚。每遇水患,下游百姓都往上游逃,绝无上游百姓反往下游逃的。望江史上属移民大县,大堤建成后,在望江定居的灾民几乎占本土人口的四、五分之一,他们大都来自苏、皖下游地区,这些人的聚居地、语言、习俗都有别于本土人,尚未见有鄂、赣上游地区移居于此的。皖、鄂、赣等省都有本地的采茶戏,安庆地区12个县有一半以上都是历史悠久的名茶产地,如岳西、太湖、潜山、桐城、东至、贵池等,望江虽非产茶大县,但每到茶季,都有成千上万人赴江南采茶。近些年因经济发展,赴江南采茶的人数渐少,但习俗未绝,采茶、做茶都是集体劳做,茶工云聚,趣闻八卦,你吟我唱,以排遣单一劳做的郁闷,极易催生民谣戏曲。黄梅戏起初于民间山歌、采茶小调,黄梅腔、黄梅调。


  黄梅戏艺人,不忘戏曲初心、牢记传承使命。传承戏曲文化、发扬黄梅戏品牌和“龙腔”和“怀腔”特色,以丰富多彩的黄梅戏文化形式呈现在群众眼前,让经典与生活零距离,让群众与黄梅戏共呼吸。积极广泛宣传黄梅戏的历史渊源、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双向传递和接收,促进了“龙腔”和“怀腔”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激励黄梅戏人创作出让群众更加满意的文化艺术作品,让人民群众在轻松愉快中聆听黄梅调。(作者:望江县黄梅戏剧团团长 陈立)


相关文章
图文资讯